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963章 精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个大学士听了皇帝详细的讲述,都有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

朱佑樘在他们心底里的评价,也不过是中人之姿,不过身为皇帝,才学反而不那么重要,能做到衣食简朴,知人善任,有一颗以体恤万民的仁者之心反而更加不容易,这样的皇帝在数遍过往历史都没有几个。

“皇上的主意确实绝妙,臣回去后找人拟定详细章程,再来请皇上裁夺!”李东阳第一个被说服了。

三个大学士同为内阁宰辅,工作也各有分工侧重,这件事是李东阳职责范围的事,他被说服了,其他两个人也没理由反对,刊刻《永乐大典》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此事出自朕的提议,朕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后宫人员繁多,除了先皇妃嫔所居宫苑,其他人员再裁减七成,三年内节省下来的钱粮,除去裁减人员遣散安置费用外,全数交给李爱卿使用!”

曾凡的意念场可以笼罩紫禁城的范围,几天下来对应哪些人该裁撤早已经弄的明明白白,那些总管太监都不一定有他知道的清楚。

这话一出,三个老头都被震住了,皇帝后宫专宠张皇后一人,在位十几年没有册封一个妃嫔,除了前面宪宗、英宗遗留下的年老妃嫔,宫内都是洒扫伺候的宫女太监,为了刊刻《永乐大典》一下子裁撤这么多人,确实够有诚意,这样的消息传出去,带来的轰动效应可就太大了。

紫禁城的后宫范围广大,机构众多,设有内府十二监: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御马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

十二监是宦官衙门,在这些衙门工作的首领宦官职位就是太监,正四品;下面两个副手称为左、右少监,从四品;再下面还有左、右监丞,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此外,还有数目不定的长随,奉御若干人。

其中,以司礼监最为重要,名声在后世最大,最广为人知,监内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而秉笔太监在宦官极端专权时可以代替皇帝批阅公文,明朝最有名的三个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都出自这里。

此外还设有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四个司,主管为司正,正五品;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八个局,主管为局大使,正五品;以上这些部门合称为内官廿四衙门。

这二十四个衙门的管辖范围可不止紫禁城,甚至都不止京城范围,他们也是皇帝的耳目和手脚,替皇帝监管天下。

宫女也设有六个局统领: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等,每个局下设四个司,各有不同职能,首领宫女为正六品。不过女官的职能在永乐时期大幅削减,现在很多都被宦官衙门取代了。

朱佑樘崇尚节俭,即位十几年来一直在裁减人员,现在紫禁城人员已经到了历史最低点,太监宫女仍然有五六千人的规模。

如果一下子裁减七成人员,那也就剩下不足两千人了,紫禁城这么大,那么多部门还能不能运转起来?

大学士谢迁把心里的担忧讲了出来:“皇上一心节俭是好事,如此大规模裁减人员,会不会影响宫禁内正常秩序?”

“朕不过一家三口而已,先皇先祖遗留妃嫔也不过十余人,却需要如此多的人供养服侍,实在太过奢靡,这次人员裁减完成,内廷宫禁人员今后只减不增,以后还要酌情继续裁减!内廷二十四衙门,职能与外廷重叠部分,一律裁撤或者缩减规模,将作、营造、印染、织造等衙门工匠分派到外廷相应部门使唤!”朱佑樘的话其实就是曾凡的意思。

曾凡发现有时候太过尊重本人意愿也不行,因为这个皇帝其实很没主见,最大的优点是听人劝,缺点也在这里,耳根子软总怕伤害别人,往往什么事情也办不成,难怪他的意念这么薄弱。

想要增强他的意念力,只有多替他做决定,连续成功几次,取得好的效果后,他的信心树立起来,意念力自然增强了。

曾凡还想用这个身份点醒儿子呢,索性接过皇帝的主导权,把事情办成了再说,也算是一举两得,对朱佑樘自身也有很大的好处。

他的话博得了大学士刘健的高度赞赏:“皇上锐意进取,革除内廷冗余人员,俭省开支,臣坚决支持!”

现在的皇帝已经是大明有史以来最俭省的了,他们身为臣子不好再逼迫着节约开支,可是皇帝自己提出来,他们当然没有理由反对,不仅不能反对,还要大力支持才对。

皇帝表达出来的意思可不仅仅是要精简人员和开支,而是要削减机构,减少内廷太监的权限,让出来的这部分职能当然归属外廷相对应机构,对他们这些大臣来说当然是好事。

尤其是掌宫室、陵墓营造的内官监,掌军器、火药制造的兵仗局,掌宫内衣物布匹的内织染局这些都与工部的一些职能高度重叠,也都是油水丰厚的部门,如果都裁撤掉太监管理,那节省的下来的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身为皇帝只管决策,现在的司礼监提督太监戴义负责执行他的裁撤命令,这次裁撤动作很大,当然也需要外廷配合,增加他们的权限,让他们以后能节省更多开支,他们当然愿意配合了。

事情商量完,三位大学士告退离开,曾凡继续看书,由他主导朱佑樘这具身体的决策,不仅政事处理更快,看书的进度也明显快多了。

《永乐大典》全书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包括目录六十卷,整套书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光是目录就有几十册。

前几天已经让人把全部目录搬到乾清宫,然后他再根据看过的目录把后面的书搬过来几百册,一点点的看,按照他现在的速度,有几个月也可以看一遍了。

习惯了现代书籍横排版简体字的曾凡,再看这些原版古籍格外的不适应,除了手抄的字体比较大,装帧精美以外,简直一无是处,尤其是没有标点符号,不分语句段落,分外难以忍受。

早先是在竹木简上面写字,为了节省材料时间也就罢了,造纸术印刷术都普及多少年了,文章排版布局还这个模样,感觉唐宋以后,这些读书人有点太死板了。

借着这次刊刻《永乐大典》的机会,把这个习惯给改过来,正好连简化字一起普及了,现在人都用毛笔写字,还能节省不少墨水。

干脆把铅笔和钢笔也弄出来,字迹比毛笔写的更小更细,便于携带,也更方便普及。

最主要的是简化字更容易扫除文盲,只要简化最常用的一两千字,就能解决大部分读写功能了。

看书思考的同时,曾凡的意念场当然不会闲着,他可以笼罩整个紫禁城的意念场来这里十几天后,有了很大的增强,随着前朝的大臣、后廷的太监出入紫禁城和京城,他的意念场在空间上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虽然他的主意识集中在朱佑樘这里,可是意念场内包含的各色人员总数目在不断增加,不再只局限于内廷的宫女太监,那些前朝的大臣和官吏随从,整个京城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的各种人员每时每刻都在增加。

京城是大明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枢,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员来到这里,也有数不清的人员离开这里。

借助这些人员的流动,曾凡的意念场不仅笼罩范围在扩大,强度和能力也在急速的增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