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红楼尤氏:谁都别想出家 > 第211章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贾敬打开信,越看眉头皱得越深:“他以为自己是什么人,竟敢如此大放厥词!”

惜春见贾敬发怒,担忧地看向尤清之。

尤清之轻轻摇头,示意她先别说话。

贾敬站起身,在书桌前徘徊了两圈,骂道:“读了几本书,就不知天高地厚了。难道他以为这法子只有他知道?怎么别人不说单单他来说?”

尤清之对惜春眨眨眼,惜春会意,拉着贾敬坐下:“老爷息怒,蓉儿在信中也没说要家里怎样。”

贾敬嗤道:“那还写信回来说这些做什么!小孩子把戏,当你老爷看不明白?”

尤清之这时才开口说话:“老爷,要北上买粮,哪里缺他们两个。当初让他们北上,不就是想让他见见世间百态和百姓疾苦。

您亲自教养出来的孩子,若只是冷眼旁观,或是不思对策,那才是辜负了您的教导。”

贾敬深叹:“就像齐儿说的,若无旨意,开仓放粮那是死罪。就算我递折子上去,圣上也未必能答应。”

尤清之垂眸不说话了。

贾敬看着她道:“蓉儿这小子,必是知道我不会答应,所以写信给你。我看着,你倒是被他说动了。”

尤清之沉静道:“我知这有难处,可是老爷,《汉书》里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遭受洪灾的百姓总得有口吃的才能活下去。

粮食就摆在那里,不能凭空变出来。以北方之存粮,赈江南之灾荒,轻重缓急,总有个计较。”

贾敬摇头:“话是没错,但想法太过纯稚。圣心难测不说,就是北方当地的官员百姓,肯将存放的粮食让出来?”

“就如蓉儿所说,我们借或是买呢?”

“钱从何来,何人敢作保?”贾敬看着尤清之:“我知你们都是好孩子,但这事太大,就算把整个贾府搭上,也未必能成。”

尤清之狡黠一笑:“贾府一家自然不成,若是把钦差大人、甄家、知府知州等上下官员全都拉上呢。”

“不可能,他们不会答应。”

尤清之笑道:“蓉儿出了主意,我们做长辈的难道和他说世俗经济,教他知难而退?”

贾敬没好气瞪她一眼:“他倒是找了个好说客。”

惜春在贾敬身后给他捶肩,笑道:“老爷,您就试试吧。”

贾敬再一次叹气:“我当年选择回金陵,到了今日也不知是对是错。”

这就是妥协了的意思。

尤清之忙起身笑道:“我这就让人去请钦差大人。”

贾敬摆手道:“去吧去吧。”

尤清之行礼退下,惜春忙奉承道:“我就知道老爷是菩萨心肠。”

贾敬没好气道:“你可别给我戴高帽子。还有清丫头,往常最清醒审慎的一个人,怎么这次非要帮着那小子。”

“蓉儿是嫂嫂儿子,帮他有什么错的。而且嫂嫂和我说了,金陵如今安稳了,外头却还乱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难不成袖手旁观,贾府就能保全自身?”

贾敬拍拍她,示意她到书桌前的椅子上坐下:“清丫头说得没错,我也是为着这个,才肯松口。”

惜春撇嘴:“您刚才可不是这么说的,别是马后炮吧。”

贾敬指着外头:“滚滚滚,别在这里气我了。”

惜春“哼”了一声,给贾敬倒了杯热茶,这才施施然走了。

贾敬又看了一遍贾蓉的来信,摇头笑了一回,便亲自拿去焚了。

尤清之派去的人到了衙门,却没找到唐晋卿。

衙役说唐大人去底下县城视察去了。

小厮只好让衙役等唐大人回来后,千万告知贾府老爷请他过府一叙,有要事相商。

唐晋卿到了太阳落了山,才紧赶慢回到了衙门。

听衙役这么一说,哪怕在田里乡间走了一天,也强撑起精神让马夫直接去了贾府。

这次唐晋卿来金陵后,第二次登贾府的门。

贾敬瞧他倒像是老了几岁似的,脸上的皱纹都似深刻了些。

贾敬叹道:“唐大人辛苦了。”

唐晋卿苦笑:“皇命在身,百姓深陷泥潭,我半分不敢懈怠。”

贾敬问他:“唐大人,我瞧你先到了金陵,可赈灾的银两和粮食怎么迟迟未到?”

“这……”唐晋卿摊手道:“我也不瞒贾将军,赈灾的银两和粮食到不了金陵。”

“这是为何?”

唐晋卿回道:“金陵虽受灾严重,但丧生人数最少,发放赈灾粮也最早。金陵之外的苏州扬州,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那里没有贾家甄家,每天都有人死于饥饿和风寒。事从权急,我让他们把赈灾粮运到周围的城池了。”

话题沉重起来,贾敬问他:“金陵有贾甄两家,其余地方也有世家大族,就没人站出来?”

“有,但太少了。江南大多粮仓被洪水冲毁,世家大族就是有这个心,也无粮可赈。这时候金子银子也换不来粮食。”

贾敬点头:“我也略有耳闻。”

“贾将军也听说了外头的消息?”

“我这几年收了个学生,名叫林齐的,还有我孙子贾蓉,被我打发到北边买粮食去了。”

唐晋卿向前倾了倾身子:“什么时候去的?”

“洪灾过后几天,此时应该已经到了山东了。”

唐晋卿刚要兴奋起来的心又沉了下去:“贵府的心思怕是白费了。江南水灾的消息一传出去,各地的粮食价格疯涨。我从京中一路走来,粮食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买。”

“是,所以我让他们去的山东。”

唐晋卿无奈笑道:“贾将军以为这些商人从哪儿收来的粮食?”

贾敬微眯眼睛:“我给了他们二十万两银子,唐大人可知能买多少粮食回来?”

唐晋卿摇头叹道:“我的人打听的消息,如今外头的粮价,每升米竟涨至五十六文,是从前的八倍!

百姓买不起,只能等着上头赈灾。

户部拨出五十万两,加上太上皇的二十万两,全拿来买粮食又能买多少?”

唐晋卿有苦说不出,白头发呲呲往外冒。

今日见贾敬,又听说他打发学生和孙子北上买粮,心思一松,不知不觉诉起苦来。

贾敬道:“我这儿有个法子,唐大人可愿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