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973章 移民实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曾水怀着心中的疑惑,离京南下,跟随谢迁的队伍踏上了去江南的路途。

朝中的大臣们几乎没人关注太子多久没有露面,皇帝都不上朝了,几乎所有朝政都归属于内阁以及各部,权力也意味着责任,他们自己各自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呢,谁还有闲心关注太子的事情。

原先京官地方官都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只是百多年下来,许多规则早就形同虚设,就那点微薄的俸禄,别说为朝廷办事,能不饿死就算命大了。

官场既有朱元璋当年亲自制定的明规则,也有各种实际通行的潜规则,明规则大家都无视也就法不责众,可是潜规则触犯了,那才是寸步难行,丢官罢职都有可能。

尽管正式的制度改革要等谢迁几年后进行,曾凡也不介意先做些前期工作,为后面的改革消除一些障碍,让官员们提前有些心理准备。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仿照后宫机构的改革,曾凡示意吏部对京官的考核制度做出了调整,皇权下放,官员们的权责重新划分也是应有之义,谁也不能说什么。

这次调整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可行性,规定哪些必须做到,哪些严厉禁止,触犯了如何处罚等等。

当然不能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那是纯粹难为人,曾凡没有朱元璋那么蛮不讲理,新规定也大幅度上调了官员的薪俸和各种福利待遇。

大明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种贪官污吏,曾凡有意念场的存在,各家的账本比他们本人还清楚,挨个的清理抄没一遍,足够给全国官员开上几年工资了。

双管齐下,整个京城的官场环境为之一清,外地官员进京后,顿时感觉好过了许多,再也不需要送什么门包,冰敬炭敬,各种孝敬,花费大为节省,各衙门办事的效率也大为提升,上下官吏态度也完全大变样。

庸人和能人大多都是相对而言,放到正确的位置,有好的制度坚持执行,每个人都可以变成能人,都能发挥正面的作用。

在他的意念场和新的考核规则双重作用下,当然也少不了接连查抄的一个个贪官污吏的震慑,京官们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一个个都变得兢兢业业起来。

督察院门口每天都排满了等待自首的队伍,这也是与京官的考核规则一同下发的自首规则,官吏无论多严重的罪行,只要自首坦白都会减轻一等,如果只是根据过去的潜规则行事,罪行不严重,全部坦白后,可以缴纳罚金不咎既往。

当然,如果避重就轻,企图蒙混过关,那就罪加一等,正好蒙古那边正在建设的卫所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过去义务烧窑或者砸石头吧!

兀良哈三卫主要领地都在辽东,他们的实力得到加强,对大明更加忠心,曾凡让内阁拟定政策有计划的移民辽东。

内地人口过多,土地产出能力难以供养那么多人,偏偏土地的收成又被国家、地主、层层官吏大量收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衣不蔽体,好年景还能凑合活下去,一旦遇到灾荒往往就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直接剥夺大地主的土地太激进,容易引发反弹,可以先尝试将那些无地农民迁到关外,开荒种地,建立城池,慢慢的发展起来。

这时候的女真人还分散为多个小部落,在深山老林里面狩猎挖人参,众多部落各过各的不成气候,移民几百万过去,让他们那点人继续保留优良传统也不错。

以后组建西征队伍,可以挑选精锐组成先锋部队,发挥他们敢打敢拼的特长,为华国开疆拓土,一样会过上好日子,总比进入中原后带着整个国家一起堕落强得多。

对于曾凡安排的任务,内阁官员当然不会反对,反而会各尽所能的拾遗补缺,将计划考虑的更周密,便于实际执行。

后世的史籍记载,再过几年,北直隶就会爆发刘六刘七起义,短短时间就聚集起数万人马响应,纵横南直隶、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数个省份,朝廷花费数年时间才勉强平定下来,普通平民死伤不计其数。

这次起义的根源就是朝廷的养马政策。

为保证明军边马的供应,自明朝建国以来,朝廷强令河北等地农民充当养马户。

马户的徭役负担极其沉重,为保证养好马要付出很大代价,不仅耽误农业生产,而且当所养马匹死亡或种马孳生不及额时,还要赔偿损失,农民为此卖田产、鬻男女的不在少数,当时有人形容为“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

河北临近京师,正是厂卫特务、官僚地主施虐的地方,加上土地兼并剧烈,剥削压迫十分残酷,本来就是人多地少,养马的政策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有酷吏盘剥,典型是官逼民反。

基本解除了北疆的边患威胁后,不合时宜的马政最先被废除掉,但是人多地少的根本问题不解决,也是巨大的隐患。

曾凡提议的移民辽东计划,正好先在河北、山东等地施行起来,距离比较近,可以减轻移民路上、到了之后的安置费用。

两省有大量无地农民,都是天然的移民人口,去了可以每户分给百亩土地,开垦出来种上五年就是自己的了。

有勇力的移民青壮还可以报名参军,不用全家转为军户,被录取后同样可以奖励百亩土地,立军功照样有机会封妻荫子。

这项政策一出,尽管观望的人占大多数,可是也有不少胆大的年轻人报名,反正在老家一辈子给人当佃户,看不到出头之日,何不去辽东拼搏一把试试呢!

在曾凡意念场作用下,刘宠、刘晨、齐彦名等几个后世起义的核心人物都报名参加,也算去除了一大隐患。

有意念场的存在,类似的起义不可能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曾凡主要是觉得他们算是人才,不能浪费,去东北后参军入伍,将来完全可以把勇武用在为国家开疆拓土上面,一样可以功成名就,而不是像另一个时空一样,成为悲剧人物。

移民实边政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

战国初期的楚国,位于人烟稀少的南方,曾迁移贵族到边境披荆斩棘,拓展自己的领地,使楚国熊氏从最初小小的子爵封地,逐渐发展成春秋战国时期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汉武帝时,为加强北方边防,公元前一一九年,一次就移民七十余万口,充实北方诸郡,实行兵农结合,既减轻了国家的兵饷负担,又保证了边境的安全。

移民实边历朝历代一直在断断续续的执行,明朝初年也大规模施行过,河北山东等地许多民众,都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后代。

现在的辽东卫所军户大多数都是明初的移民,只是立国百年后,很多制度成了祖宗规条动不得,除了少量流刑罪犯,朝廷再无动力组织大规模移民实边了。

蒙东一战把边患威胁基本解除了,那些能闹事的蒙古部落大小头领都抓来了京城养老,普通老百姓也知道辽东从此安定。

第一批移民示范效应很重要,数量不需要太多,朝廷只征集了三千户移民辽东都司下属的定辽卫,这里不在卫所最前沿,位置靠后相对安全,因为卫所军户数量有限,同样有大量荒地等待开发。

三千户总共两万多人过去,按计划每户百亩,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三十万亩良田,产出的粮食他们自己肯定吃不了,朝廷收购过来,可以继续安置更多的移民。

这个计划可以滚雪球的不断执行下去,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到时候整个东北都将彻底安定下来,变成实打实的大明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