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966章 内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乾清宫偏殿书房内,朱厚照例常过来汇报听政心得,谈到辽东的兀良哈三卫中的泰宁卫,屡屡叛变,抢掠边民,朝廷还要想方设法安抚,气愤不已。

大明立国初期,那是到处追着蒙古人打,朱棣死在了征伐漠北的路上,可惜子孙们不争气,到了英宗朱祁镇被太监王振蛊惑亲征,土木堡一战葬送了五十万大军,自己都被人俘虏了,从此大明和蒙古人攻守易势,边患不断,再也没有安宁过。

“过几天谢迁将会替我巡视边关,你化名曾水与他同行,你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可以看看塞外风光,多了解一下边境的实际情况,最好每天记录见闻和心得,回来后我讲给我听!”曾凡给儿子布置任务。

“真的吗?父皇,我可以出京去玩?”朱厚照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喜出望外。

平时他出一次宫都要偷偷摸摸,生怕被发现,父母发现了问题还不大,几个师傅发现了免不了要旁敲侧击的规劝一番。

现在有机会出远门去关外,那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记住自己的身份,出了皇宫你就不再是太子,而是普通士子曾水,我会叮嘱谢迁,你没有特殊待遇,出去后多看、多听、多想,少惹是生非!如果身份暴露,那你就得立刻回来!”曾凡嘱咐道。

“知道了,我一定不会暴露身份!父皇,我为何要叫曾水,这名字好怪,能不能换一个名字?”朱厚照对自己的化名不太满意。

“已经定好的名字不能换,你回去做准备吧!”

看儿子对这个名字毫无反应,曾凡感觉唤醒他可能比预想的要麻烦许多,这边的意念场还不能进行记忆唤醒,只能等他哪天自己觉醒才能找回原先的身份了。

好在这个世界对曾凡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性,儿子去九边和在皇宫里面安全性是一样的,让他去外面多涨涨见识也不算白穿越一次。

詹士府经过这一轮弹劾,有问题的官员去职查办,没问题的官员也被免去了兼职,当然,那些弹劾不实的同样也会受到训诫,无论弹劾成功与否,这一批弹劾的人在曾凡的心里都划入了不可重用的名单。

太子出宫当然不能再代替他去前朝听政了,除了三个大学士和锦衣卫几个头领,外廷没有人知道太子微服出宫的事情,只要知情的几个人不说,这件事就不会暴露。

别人不知道曾凡的心思,还以为皇帝真的对太子不满呢,连张皇后听到消息后,心里都有点打鼓,过来询问他的真实想法。

“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对他再不满也不会想着害他,我有周全的安排,日后的皇位还要传给他,趁着年少正好出去历练一番,了解九州风土人情、民间疾苦,以后不会被人轻易蒙蔽,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皇帝!”曾凡解释道。

听了他的话,张皇后尽管心里舍不得儿子出去受苦,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父子两个都没意见,她一个妇道人家再怎么操心也不起作用。

一切安排妥当,几天后,太子朱厚照跟着新上任的蓟辽总督谢迁离京上路了,他的身份是谢迁的世交子弟,虽然年少,有总督关照,队伍里也没谁敢轻视他。

想要内部改革,至少先得把边患问题理顺,谢迁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代天巡狩,当然不止是去随便逛逛,整顿边关情况外,也要逮住几个不长眼的打击一下立威。

曾凡暂时没点开科技树,只凭他开挂一样的意念场能力,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如果再打不了几个胜仗,那也白穿越一次了。

在他的观念里面,女真人也好,蒙古人也好,后世都是华夏大家庭的一员,打几个刺头让他们安分十几年,别给后面的内部改革添乱,以后内政理顺了,兵强马壮后,自然能把他们收拾的服服帖帖。

这个时代,伊斯兰文明开始衰败,基督教文明还没有崛起,发展得当的话,或许能比后世更顺利的达成曾凡的目标,将整个世界所有人的意念场统一为整体。

唯我独尊的伊斯兰教没有做到,后世同样蛮横霸道的基督教文明同样也没有做到,或许更具有包容性的华夏文明可以做到呢。

有曾凡这个特殊的存在,如果还不能做到,那人类最终灭亡在自己的内斗上面,一点也不冤枉。

设想的前景虽然美好,也要一步步的去实现才行,皇帝大病恢复后,早朝颁布的第一项政策,就是废止形式主义的早朝午朝,让大臣们能踏实睡个懒觉。

当然,这道圣旨也不是一时兴起,提前已经和内阁沟通好了,早朝只是当众宣布而已。

养病的一个多月,他已经向内阁转移了不少权力,也将内阁扩充了不少成员,六部尚书、大理寺卿、督察院都御史等中央政府主要机构主官全部入阁,以后一般的政务他们自己开会解决,他们处理不了,或者争执不下的时候,再汇报给曾凡决策。

内阁首辅刘健,次辅李东阳也不再担任其他部门实职,比如李东阳的户部尚书就让给了别人,专心在内阁忙着处理政务就行了。

原先的内阁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立的咨询机构,内阁大学士名头好听,实际上只是高级顾问,他们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后世子孙没有朱元璋的勤政和头脑,又不想大权旁落,于是能替皇帝分忧解劳的司礼监太监就有了弄权的空间,朝臣和宦官集团的斗争就成了整个明代挥之不去的痼疾。

曾凡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于是就把内阁从一个秘书机构直接实权化,大部分的行政命令从内阁发出就有最终效力,不需要再拿给皇帝审查盖章,他只保留了一部分高级官员、将领的任免权,这样工作量就减轻了许多。

当然,权力也意味着责任,以后没有了皇帝和太监们背锅,国家再治理不好,那该骂谁老百姓就知道了。

皇帝不再参与具体的政务,可是通过任命罢免大臣,一样可以影响朝政,与后世那种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不一样。

一口吃不成胖子,他想完全不管也不可能,刘健、李东阳、谢迁、马文升、杨廷和等大臣们都不同意,就现在这样的中枢机构改革,几个大学士都已经被不明真相的官员士子们非议不断了,说他们倚老卖老,凌迫圣上等等,反正是说什么的都有。

卸去大部分职责后,曾凡轻松了许多,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书,思考问题。

不过,他也没有完全闲下来,当初设想的标点符号和简化字的提议正好拿出来实验,皇宫的太监宫女中也有很多识文断字的高材生。

早在宣德年间,就在后廷设立了内书堂,挑选年轻的太监们读书识字,由翰林院选派人员进行教导。

读书识字的太监更容易得到重用,有些太监的文化水平也很高,当前的司礼监总管太监戴义就是其中翘楚,一首毛笔字有很深的功力,在皇宫可以看到很多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对一些经典的理解水平比外廷许多官员都高得多。

曾凡把文字简化,竖写改为横写,文章加注标点符号的想法告诉戴义,让他先把内书堂的课本改过来,扩大招生范围,拿那些完全不识字的宫女太监们做扫盲实验,看看效果如何。

反正《永乐大典》的刊刻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完,光是全国筹集资金就要半年多,正式开工还早,这边实验出结果了,再普及到那边也不急,到时候让李东阳没理由反对。

内阁刚刚改组,他那边其他政务繁忙的提升了几倍,这个工作推进有点慢,曾凡都想着要换个人主持了,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