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 第92章 俄国人最先出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京之战已经发展成一场乱战,蒋远暂时还是只有一万人。

蒋远手下总兵力两万,天津留了三千,通州留了三千,剩下的全都在沿途驻扎,负责巡逻,维持交通线。兵力已经摊的很薄,实在没有余力向北京增兵。

他只能稳守安定门的同时,沿着城墙扩大控制区域。暂时不敢深入城区,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市,内城住旗人,外城住民人。所谓内外并没有套圈的关系,而是南北并列的关系,内城近似正方形,外城是长方形,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凸’字结构,外城城墙24公里,一万人全面控制城墙都做不到。蒋远只能从安定门往西推进到德胜门,基本控制北城墙。

最大的难度还是城内,内城住的都是旗人,人数非常夸张。顺治入关的时候有个“定甲八万”的说法,当时有八万旗人,算上家属得二三十万人。到了乾隆年间旗丁数目已经到了十六万,翻了一倍。算上家属,五六十万人,内城还有官员衙署,总共加起来七八十万人。

虽然入关之后,通过强制圈地占房,把内城的百姓都赶走了,但这时候也住不下了。康熙时候就开始往外疏散,于是旗人在外城开始圈地盖房,形成了火器营、蓝旗营等城外旗人聚居地。因靠着内城,所以这批人在外城老百姓面前可以显摆‘家住皇城根’,可内城里那些旗人又看不起他们。乾隆年间继续疏散,比如往东北每年迁移几千人去开荒。将一些八旗中的杂牌,主要是汉军旗中那些没有最早从龙入关的迁移出旗。

所以这座城市早就饱和了,不管内外城。之所以选择攻击安定门,就是因为安定门是内城的城墙,这里距离紫禁城最近。

可进了安定门后,内城密密麻麻的建筑,七八十万旗人,这都是危险因素。所以蒋远迟迟不敢深入城内,沿着安定门大街往南攻击了一段距离,遇到的抵抗不少,都是些零散的散兵游勇,成建制的规模性反击不多,成建制的部队全都集中起来把守要害,反击,别想了,人放出来可能就跑了。

但孤勇者永远存在,没见过世面的北京旗人,天天吹牛,听着吹牛长大的一部分人有时候就真的信了,吆五喝六的拿着鸟枪想搞个偷袭,嗯,硬弓已经拉不动了。结果很惨,因为他们白天不敢来,晚上悄悄靠近闽军驻防的城门,结果火绳上的亮光暴露了他们,不等他们动手,早就已经瞄准的大炮近距离轰塌了他们躲藏的墙根。

这种事一夜发生好几次,让蒋远觉得进城后必然会巷战。

终于第三批援军到了,这批援军还不具备野战的能力,但能将他驻防天津、通州的兵力抽调出来。

随着开进北京城的军队越来越多,蒋远开始尝试突入城区。一个营一个炮队,沿着靠近城墙的各条街道扫荡过去。先清理城墙附近区域,然后逐步向紫禁城靠近。如果再有一万兵力,他就能集中兵力尝试占领紫禁城。

洋人不断递话,希望开启第二轮谈判。清廷已经做出仿越南例的条件,基本上就是表面上维持称臣纳贡,其他该干嘛干嘛。但刘勇强给他的命令是,占领北京之前,不进行谈判。

两万人占领北京城?这个难度太大了。蒋远能想到的办法是,尽量缩减城外兵力,天津通州是后路,肯定不能丢,驻防军从三千缩减到一千,能腾出两千兵力,沿途可以不驻军,因为他的后勤储备已经比较充足。粮食不是问题,他们在通州截获了数以百万担计的粮食,弹药问题也解决了一半,因为在大沽口炮台、北京城缴获了大量火炮和火药。只要往北京城囤积一批火炮,他就打算撤掉沿运河布防的军队。这样手里能有两万八千人。

随着兵力逐渐增多,外城城墙一带的抵抗力量肃清——本来也不多,蒋远在兵力达到两万五千的时候,集中了五千人携带上百门大炮朝紫禁城开进!一万人用来占领沿途重要的官署,在各个街口修建营垒,维持交通线安全。

很快爆发了入城以来的第一场大战,双方投入了数万兵力,蒋远这边五千,对方数万。战役地点位于景山这个战略位置,这里有清军大营。战斗打的非常激烈,炮声隆隆,响了一天。蒋远这边死了八个兵,对方早已尸横片野,因为隆隆的炮声主要是蒋远的炮队放的。

景山攻占后,四门线膛炮基本可以居高临下炮击紫禁城的主要建筑。

“他们愿意交出紫禁城?”

蒋远对紫禁城志在必得,表达了不占领紫禁城不进行谈判的坚定提督,经过洋人传达,奕?愿意交出紫禁城,然后双方谈判。其实他已经没有守紫禁城的兵力了,索性自己交出去还体面一点,而且还能借此提出不得破坏宫闱的要求,至于对方尊不遵守,臣子的心尽到就行了。

这期间,洋人不断在中间沟通,让奕?产生了可以跟‘反贼’进行谈判的‘妄想’。

但不谈也没办法,北京之战才打了十天,对方兵力越来越多,自己这边兵力越来越少,景山失陷后,紫禁城其实已经没有防卫力量。因为防卫紫禁城的八旗,以伴驾的名义不断逃走,根本分不清有多少是接了两宫旨意,有多少是私自逃离。

两宫也指示他要以抚为主,慈禧还传信说,觉得那位刘大人就是受了委屈,来北京伸冤的。

这是得了妄想症了吧!

……

刘勇强收到蒋远占领紫禁城的巨大胜利消息时,还在筹集第四批援军。

“何大人,卢大人,好消息啊。我军占了紫禁城了!”

刘勇强将刚刚收到的情报展示给两位来请战的绿营军官。

何名标和卢伟早就降了,但清军不相信他们,刘勇强其实也不太相信。如果不是实在抽不出兵力,他甚至不会让这两个人来。

第四批援军就是这两人带领的花旗军,现在的地方绿营。以前他们各自都有上万人,收编之后裁汰老弱,何名标手下还是有四千青壮,但现在两人总共只有三千人马。何名标兵力稍多有两千,卢伟只有一千,但他死死把握住了他的马队,一支有三百人的马兵。

两人互相对视一眼,双双跪下:“卑职恭喜大人大业已成。”

赶紧扶起来:“大业已成?还早得很呢!既然二位来了,我就不客气了,你们去北京走一趟吧。”

“卑职愿效死力!”

“什么死不死的,活着回来,共享荣华富贵。”

第四批援兵不止这两位的绿营,还有蒋家开足马力招募的两万人。

蒋大爷真的招了两万人,让蒋家三爷蒋杉带到福州。

不由惊叹于这种地方豪强的动员能力,蒋家代表的不只是蒋家,而是整个建宁府还在观望的大乡绅势力,也有跟他们有紧密联系的中小地主。

这两万人几乎也是建宁府最后能榨出来的兵力了,封建动员的潜力大概到极限了。

这两万人几乎都是新兵,跟过刘勇强打过仗的极少。所以两万人留在福州集训,将上期初训的一万人派往北京。看似福州的兵力增强了,实则是战斗力削弱了。他现在是真正在买单,赌的是左宗棠不敢在金鸡山没攻下前直接攻打福州。

不过这批大乡绅终于站队他这边,他还是很高兴的。这批人跟他利益联系最紧密,理论上应该是他们最先呼应刘勇强才是。没想到最后他们是最谨慎的,一直等到北京都被打了才选择站队。

但他们的站队,能带来的潜在利益却很大,建宁府的大乡绅站队了,接下来延平府呢?邵武府呢?互相之间谁还没个姻亲关系,估计又能拉出一批人出来。而且乡绅们可不止招募士兵,他们还给钱。

仗打到现在,刘勇强都没发过军饷,大乡绅们送来了一百多万两银子充作军饷。

……

北京。

这段时间,洋人非常积极,蒋远虽然不懂外交,但他也看出这些洋人各怀鬼胎。

虽然他们似乎有什么约定,每次都是英法美俄四国公使一起正面沟通,可背地里又私下跟他联系,其中尤以俄国公使巴留捷克最为活跃。通过他,蒋远才知道,师父都往俄国派出了钦差大臣。不由佩服师父的眼光,竟然早就派出使臣,远交近攻了。

所以私下他对俄国公使也最热情,觉得这可能是个‘自己人’。

俄国人还表示,福建的钦差现在就在圣彼得堡跟沙皇谈判,很有可能两国将要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友好的外交关系?蒋远理解为同盟。

俄国公使还告诉了他很多满清的内情,比如两宫出逃这些他已经从老百姓口中知道的‘绝密’,也有一些他不知道的,比如清廷名为谈判,实则还在暗中调动援军。从西北往回调的部队一部分已经到了河南,南方的大军到了山东。

这让蒋远觉得,清廷根本没有诚意,而且他也没有得到授权,只是接见了清廷的顶戴花翎代表团,聆听他们的意见,没有做出任何保证。

军事部署上,暂时停火,因为他控制紫禁城之后,兵力捉襟见肘。主要是控制紫禁城用的兵力太多,师父要求他把守紫禁城出入通道,进行巡防。不要深入内宫,让宫里管事的太监封存府库,等待他的到来。

师父要亲自来了!

大概是因为俄国公使跟他说过之后,他往福州发了电报,告诉师父俄国决定承认福建,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