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家洼村,朝霞映照着稻田上的露珠,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村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锄头撞击着土地的声音此起彼伏。

突然,田间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村里的老李村长。

他的步伐急促,与往日的从容不迫大相径庭。

老李村长手中紧握着一份已经泛黄的报纸,那是几天前从县里带回来的,由于交通不便,消息传来总是迟了一步。

但他脸上那种难以掩饰的兴奋之情,却是如此真切,仿佛要跃出皮肤一般。

“大家停一停!”

老李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响亮。

众人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好奇地望向这位一向沉稳的村长。

他们知道,能让老李如此激动的事情必定非同小可。

老李走到众人中间,摊开手中的报纸,指着上面的一幅画,呼吸有些急促:

“看看这是什么!我们村的李向明又上了报了!”

村民们围拢过来,眼睛里满是疑惑与期待。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见过报纸,更别说是在报纸上看到自己村里人的名字了。

“这就是向明那孩子画的?真好看!”

一位皱纹深刻的老农问道,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报纸上的画作,仿佛想要从中看出花来。

尽管他看不懂,也觉得画的很好,很不错,反正他画不出来。

“没错,就是他!”老李的声音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骄傲,“这篇文章说他的画传递了工人群众的伟大精神。”

村民们互相望着,他们的眼中开始闪烁着理解和敬佩。

即使他们不太懂什么是“艺术评论”,但他们知道,这是件非常光荣的事。

“向明的父母,有田和小花在哪里?”

老李环视四周,声音变得温和起来。

两位中年夫妇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们的脸上带着朴实的微笑,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忧虑。

他们是李向明的父母,对于儿子能有这样的成就,他们心中既惊喜又难以置信。

当老李村长挥舞着那份已经泛黄的报纸,兴奋地宣布李向明的画作《工人》上报的消息时,全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向明的父母身上。

在这突如其来的关注下,他们两个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们的脸上带着朴实的微笑,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复杂的情绪。

李向明父亲李有田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这是多年辛勤劳作的痕迹。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那是骄傲和难以置信交织在一起的情绪。

他的嘴角微微颤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喉咙里的话语却被激动的情感哽咽住了。

李向明的母亲陈小花则紧紧握着丈夫的手,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

她的心情比任何人都要复杂,既有对儿子成就的自豪,又有对他的未来的忧虑。

她知道,这个消息不仅仅意味着荣誉,也意味着儿子以后大概率会离开这个小村庄,去到更远的地方追求他的梦想。

“你们的儿子为我们全村争了光啊!今天咱们村又得到了公社的表扬。”

老李转向他们,语气中充满了赞许。

李向明的父亲张了张嘴,终于开口了:

“这都是向明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父母应该做的事。”

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每个字都透露出他对儿子的深深爱意。

李向明的母亲则轻轻擦去了眼角的泪水,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我们一直知道向明有才华,但我们从没想过他能走到这一步。我们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周围的村民看着这对中年夫妇,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羡慕。

村长冲他们点了点头。

随即村民们也议论了起来。

“真是没想到,我们村里竟然藏着这样的人才。”

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摇了摇头,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是啊,谁能想到向明那孩子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涂涂画画,居然能上报纸,还受到这么大的关注。”

一个拎着锄头的年轻农夫插话道,他的眼中闪烁着羡慕的光芒。

“这孩子从小就聪明,我记得他小时候就喜欢在地上画啊画的,连泥巴都能变成画。”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回忆着,她的脸上布满了笑容。

“我看这事儿不仅仅是聪明,这是真正的才华!”村口的老王也加入了讨论,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向明的画,那是艺术,是大艺术。”

“老王说得对,我在城里见过那些大画家的作品,说实话,咱们向明的画不比他们差,还比他们强。”

一个曾在城里游玩过的年轻后生挤了挤眼,仿佛自己也有了一份荣耀。

“这下子好了,我们村也能在县里出名了。别的村可没有出过这样的人物。”

一个略带调侃的声音响起,是村里的乐天派老刘,他总是能在任何事情上看到乐观的一面。

“是啊,我们得好好庆祝一下,这可是大喜事!”

另一位村民挥舞着手中的帽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对了,得通知向明回来,咱们得好好地为他办个欢迎会。”

有人提议道,众人纷纷附和。

“嗯,这个主意好,得让向明知道,他的家乡人都在等着他,为他骄傲。咱们得开个学习会,向李向明同志学习!”

老李村长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已经开始筹划着如何为李向明举办一个隆重的庆祝活动。

其他村民继续议论纷纷,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李向明的称赞,在他们看来上报纸,那是绝对的大事。

老李村长则想着,该挑哪一天晚上举行大会,让大家向李向明学习?

村里有了上报纸的大事,不开会让大家学习,上面可是会批评他的。

随着早晨的阳光逐渐变得炽热,田野上的讨论声渐渐平息,人们回到了各自的工作中。

但在他们的心里,李向明的《工人》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