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偷天换日 > 第122章 恽王争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受后世影视剧影响和留存于世的宋词影响,以及初高中语文教材不遗余力地推广,后人多知南唐李后主多才多艺,却鲜有人知汉时元帝也是一位才艺卓绝的苦命天子。

杨云胡思乱想着历史上杂七杂八的典故。

正在这时,只听金使又是趁热打铁道:

“陛下圣明,圣德与天同齐,乃万民之福,天下列国之福!世现神物,国之大瑞,天下之福,下臣斗胆请陛下应允将神物抬入金殿,请满朝文武一观!下臣旦有半句虚言,任凭处置……!”

金使垂拱而立,其言慷慨。

杨云再瞧皇帝,皇帝龙颜悦色,没有接金使的话,而是向满朝群臣道:“诸位爱卿,意下如何?我堂堂金殿,乃大议朝事之所,列位臣工,都乃朕股闳之臣,都来议议当允不允将这金使所说的神物宣入殿来……?”

知子莫若父,知君莫如臣。皇帝既然也认为了金使所带来的是“神物”,那么不是神物便也是“神物”了。

这下坏了,杨云心里咯噔一下,这……。

果不出所料,见风使舵附和皇帝者者多矣。

只见皇帝一言罢,果然,立刻,当中一大臣出班道:“陛下圣明,我大宋乃天国上邦,天下万国之尊,金殿乃议事重地,非必要之人,必要之物,断不可入金殿,亵渎神灵上苍!

臣厚颜,斗胆自认为可以算得上半个鉴宝专家,金使既然口口声声声称,所进贡之物为世所罕见的神物,臣以为倒也不妨应允将这进贡之物宣入金殿,当场一观个究竟。旦有半句虚言,臣第一个不轻饶这金使!”

杨云把眼一瞧,却又是那朱勔!

也难怪,当见怪不怪,想这朱勔为“北宋六贼”之一,名为朝臣,实为徽宗皇帝捞财的财务大管家,能得皇帝如此重用,自然是了解皇帝秉性,极能见风使舵之人,否则又怎么能得皇帝宠信和重用。

“臣李纲反对,赞同秦大人之言,金殿乃国家中枢,我朝物华天宝,何种神物没有,区区禽兽之物不足为奇也。当下我朝,历代先帝无不殚精竭虑收复幽云十六州,金使神物之事,请陛下就此打住。

请陛下下令,请金使大议归还幽云十六州之事,金使既言金国主请我朝臣奔赴金国之地详谈,想必金国主心中早有盘算。金国主欲详谈,如何详谈,若归还,如何归还?真心归还,金国主心中定有个初步打算,请金使一一细说。

金使请奏我国帝姬远嫁金国,以结两国盟好,欲索我国金银布匹丝帛,我国是先等贵国归还幽云十六州后,再一一给予,还是先给与,贵国方才归还幽云十六州……?”

“李爱卿素来忠正刚烈,朕心甚慰。诸爱卿,可有不同意见?”

“儿臣反对,一事归一事!”

却是恽王发言。一言已毕,只见恽王却是转过头来,向李纲拱手行礼道:“老师刚正,一心为国,学生铭感于心。只是学生以为,老师此言有所差矣。

学生不才,斗胆认为,金人归还幽云十六州于我大宋,乃天经地义之事!

今日朝堂之事,却是另外一码事,学生以为金使今日所来,一为商议归还幽云十六州,二为其国新国主登基,国主初登大位,向我朝朝贺进贡。

既为进贡,倒不妨一观所进贡之物到底有何神奇,倒也无妨!父皇乃是慧眼如炬的圣君,满朝朝臣皆是见广识多之辈,有道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我大宋虽是物华天宝,然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金国既真有诚心,我大宋圣上与满朝朝臣定然欢欣受之。

如若金使巧舌如簧,拿不成体统之物糊弄我等,当知蛮夷之人不可信,断不可相信金国新国主与我国盟好,何不当场拿下这金使,即刻发兵,我大宋雷霆天威,兵锋所至,旦需月余之时,收复幽云十六州!”

老师???!!!

杨云心下一惊,这位李纲竟还是这意气风发的恽王老师?恨只恨前世对宋朝这一世的历史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

杨云生怕错过每一个字,又是凝耳细听。

只见李纲却是面色不改,忙拱手行礼道:“殿下言重了,老师二字,臣愧不敢当。臣身为太常少卿,知祖宗礼法,殿下慧而好学,下问于臣,臣焉敢有不尽心教之的道理……。

殿下礼贤下士,只请教过一次臣,从此便以师礼对待微臣,微臣实在惭愧!”

杨云这才明白,听这话的意思,原来这位恽王是向李纲请教过一次礼仪方面的学问,从此以后,大有一次为师终身为师的高风,从此硬是把李纲称作老师,如此爱师敬师,实是罕见……。

杨云把眼扫向太子,只见太子却已是满面黑脸,现出不满之色。人心隔肚皮,甚是难猜,但是顺着瓜总能摸到藤。

帝王家事,皇子争权夺利,为得贤能者人心,礼贤下士本没错,但如果一个皇子过于礼贤下士,超过应有的接人待物之道,那就有另外一层意思了——有意拉拢朝臣!

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明白,杨云瞬间明白,怨不得太子会黑脸。

以前世看过太多宫斗剧的经验来看,用脚指头也能猜出,这位意气风发的恽王与凡事不好出头的太子有矛盾!!!

身在帝王家,皇帝儿子多的话,皇子争大位,不管在哪一朝代都是避之不开的魔咒。看来,徽宗朝也不例外!只是实在不知为何后世的史书上却没有这位恽王的记载!

朝廷便是个小社会!有人的地方便有争论有对立!!!

这边,杨云再瞧瞧皇帝。徽宗端坐在龙椅上,已是满面欣然之色:“三儿英武,所言甚合朕心,然金殿之上,朝廷威严所在,岂可任意妄为,国家礼仪,朝廷体面不可不估量,诸爱卿,可还有他议?”

皇帝讲话的风格,大概满朝文武早已熟悉个七七八八。对恽王之言表示甚合朕心,实际上就表明了皇帝的态度,诸位爱卿,可还有他议,不过是一句礼节性的客套话。

一时间,无人出来奏议。平时大朝议,差不多也是这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