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偷天换日 > 第103章 金熙生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恭敬不如从命,杨云接过信阅目起来。

这可是一代开国皇帝的亲笔信,如若是放在后世,那可是价值连城,不睹一下,还真有些遗憾。

前世的时候,莫说皇帝的信,就连古代三品以上的官员的书信都没看到过,只看到过打着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名号的假字帖,今能有幸一阅一个开国皇帝的书信,实在是福分不浅。

这一封信是用大宋汉文所写,想不到完颜阿骨打精通汉字竟精通到如此地步,怪不得能成为一代开国皇帝,杨云心中一震,这位少数民族皇帝不可小觑,只可惜目前他已经驾崩了。

无缘一睹他地英雄气概了。

杨云再略看下这字迹,这要是放之于后世,也能称作书法家。只是这些都不是杨云关心的,现在最关心的是信中表述的内容。

通篇是文言文,不像后世的大白话让人一看就懂。杨云不发声音的读了一半,大致弄懂了信中的意思,再把剩下的一半也看完。

信中的大致内容已经明白。

良嗣吾兄,你我相逢,愚弟多年未忘,我为一隅之君,汝为大宋良臣,联宋灭辽,是此生愚弟干得最为自豪之事。大宋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乃天下正心。

今灭辽后,吾仍愿遵守海上之盟,此是诚心,绝非诈心也。今派三位秘使入宋,商谈归还幽云十六州之事。

三位秘使分别是辅我平定天下的吴先生,渔娘与汝所生的爱女金琦儿,另有一位皇子金熙。

愿与大宋永结盟好,世世不动干戈。为表诚意,另有从辽国皇宫中所寻的两宝敬献大宋皇帝,完璧归赵,以表我朝确实愿意与大宋永结盟约干戈不动,马放南山。

两宝乃是大宋镇国之物,一是当年大宋开国皇帝太祖手中的天葵宝剑,传言此剑有关乎大宋国运;二是大宋紫阳真仙人所画的《清明下河图》,传此宝藏天下财宝与兵器。

愚献大宋镇国之宝,愚弟诚意如斯,绝无兴兵图宋,称霸天下之心。

兄是宋金两国结盟的始倡者,两国结盟之事,去大宋君臣忧我朝灭辽后会与宋动干戈之疑心,仍需兄在大宋君臣面前力排众议,明辨我朝确无狼顾中原之心。

还有一事告知良嗣兄,愚灭辽之后,越发感觉身体不适,怕是在世时日无多,有些话,愚弟还是要说开。

昔日你来我朝谋结盟之事,吾爱你妻,爱之怜之,另为防宋人将来毁盟约,吾强迫你将爱妻作为人质留我金国,我便答应两国盟约,共举灭辽。

渔娘在金国生有两孩,一为琦儿,琦儿是你将渔娘送至我处时,渔娘便已怀孕所生的孩子,实为你的骨肉。

二是熙儿,外人多认为熙儿是我的骨肉,我也未曾告知世人真相,吾将熙儿封为代王,其实熙儿非我骨肉。

愚弟对渔娘之爱,不亚于兄,奈何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渔娘的心永远只眷念于你。愚身为一隅之君,不缺女色。

愚虽极爱渔娘,但她从未接受过愚的爱,只心心念念兄,愚对极爱之人不行强迫暴力之事,是以未曾有半分亵渎过渔娘。

至于熙儿的身世,说来惭愧,愚有一子,入吾寝宫,酒醉,误将渔娘误认为宫女,心生邪欲,强行暴之,渔娘遂怀身孕,熙儿实为吾子之血脉。

愚弟扪心自问,此一生无愧于天,唯有此事,乱伦纲常,罪孽深重……。

杨云将信看完,用半文半白话文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金熙,金熙,如此一说,想不到金熙竟然是已故皇帝的孙儿,而非是皇帝的儿子……。

这一封信里信息量极大,想不到金国皇帝还把金熙的身世也交待了……。

杨云脑中又浮现出,在来汴京时,与吴先生,小金熙一道,小金熙人小早熟,个性倔强坚强,只是实在想不到他的身世竟是这般……。

先不说小金熙,信中所提到的恭赠两宝,从中也可以看出完颜阿骨打确实是想继续遵守海上之盟。

天葵剑现在在自己手里,这是大宋开国皇帝的宝物,太祖有遗言,此剑关乎大宋国运。

至于如何关乎大宋国运,不得而知,但开国太祖如此一说,怕绝不是什么一时心血来潮,信口开河。

至于清明下河图,又名汴河水底龙宫图,老道人画此图,传言此图载有五代十国历朝皇帝藏匿兵器与天下财宝的秘密。

解开画上秘密,找到到天量的兵器与财宝,扩充于军备与财库,对于一个想称雄天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和一笔不菲的财富。

两样东西,完颜阿骨打都愿意拱手成心完璧归赵于宋廷,实打实地说明了完颜阿骨打不想搞清楚将如何掐断大宋国国运,也不想寻找兵器与财宝,扩充自己国家兵备的实力。

不打听大宋国运,不扩充兵备,这意味着金不会与大宋一争高下。

如此诚意还不能表明金愿意与大宋永结盟好,那什么能表明……?

只可惜完颜阿骨打驾崩了。一朝皇帝,一朝臣,一朝新国政。

终究要发生靖康之耻,自己是从后世穿越而来,金人灭宋,未卜先知了,这个是铁定的事实,确凿无疑。只是金琦儿到底去了哪里?这个无从得知。

想到金琦儿,以自己对金琦儿脾气的了解,杨云又想到了什么,弱弱地问了一句,道:“云老,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这信是已经打开了,还是在信封里,并没有被拆开……?”

“回杨小师爷的话,老头儿我进了屋内,便已瞧见这信平展于信封之上,不是小姐写的,那小姐应该是看过这封信……。”

“那小姐出走,一半是还耿耿于怀大人对其漠不关心,一半怕是看了这信上的内容,知晓了弟弟的生父。

此事再一次超越了自己心理能够承受的极限,故而迷茫出走……。”

杨云如是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