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辽攻打汝南的消息,董璜是在回晋阳的路上得知的,仔细看过张辽送来的书信后,董璜便将它收起来了。

马车上,董璜一边享受着甄宓那娇嫩小手的按摩,一边闭目思索起来。

甄宓今年十四岁了,许给自己儿子实在是不太合适。加上荀攸、崔琰等人的劝谏,董璜便勉为其难的将她纳了,成功收获了一位国色天香的小美女。

纳甄宓不仅是因为她的容貌,还因为纳她能安抚河北世家,河北世家被自己折腾的不轻,也该给他们释放一些善意了,让他们有些盼头了,而且甄氏曾经和袁氏关系匪浅,加上家族内部也发生了矛盾,纳甄宓不太可能让河北系势力发生膨胀,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甄宓确实很漂亮,但董璜的妻妾也不差,对此董璜早就有免疫力了,而且她年纪确实还小了点,所以董璜暂时也没对这小丫头做什么,只是让她和自己乘一辆马车,一路上给自己按摩一下罢了。

他现在正在思索着如今的形势,张辽此刻出兵攻打曹操,时机没错,而且从战略上来讲也没错,就算不能一口气灭掉曹操,也能不给曹操休养的机会。

只要打了,不管最后是输还是赢,都会源源不断的消耗曹操本就不多的钱粮,让他的士卒来回奔波变得疲惫不堪,只要达成了这一目的,最后赢的就一定会是自己。这是国力差距带来的不可逆的战略优势,自己完全不需要去和曹操玩命,通过持续不断的消耗就能耗死他了。

当然了,如果张辽真的能一鼓作气把曹操灭了,那自然是最好的,自己一定会毫不吝啬的嘉奖张辽他们。

脑海中仔细的推演后,董璜发现此战确实是张辽占据了优势,并不需要自己过多担心后,便彻底放心了。

张辽之前没打过曹操很正常,毕竟当初的曹操处于全盛时期,麾下都是精兵强将,张辽能配合自己重创曹操就已经很不错了。但这一次可就不一样了,张辽就算灭不了曹操也不会让曹操占便宜的。

放下张辽那边的战事,接下来就该考虑李傕他们的事情了。

李傕他们平定辽东后没有停歇,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再接再厉灭掉了山沟里的高句丽,将高句丽的王城夷为平地,再用高句丽的贵族们筑了一座京观,然后三韩那些部落的首领们就很识时务的选择了归顺。

本来李傕是打算把他们一起砍了的,但刚刚上任的辽东太守裴潜拦住了他。威已经立够了,接下来该施恩了,灭掉高句丽和扶余,还可以说是他们联合公孙度反叛,所以才灭了他们的国,这事我们至少是占理的。可三韩这些部落并没有直接反叛啊!要是不分青红皂白将它们也给收拾了,其他的胡人和藩属国会怎么看呢?反正就是些小部落罢了,人口不多也翻不起什么风浪,地方还穷,啥都没有,打他们图什么啊?还是就算了吧!

李傕想了想也是,那破地方连平地都没几块,跑过去打他们消耗的钱粮,估计把他们全灭了也回不了本,太亏了!便放弃了弄死他们的想法,将他们全部交给了裴潜处理。

裴潜这家伙也是个面善心黑的,虽然保住了他们,但也没安什么好心,只是打算用斯文的方式从他们身上扒一层皮下来罢了,直接就要求他们上表臣服朝廷,每年都要向汉室进贡。相应的,自己也会向朝廷上奏对他们进行册封,保障他们的地位和权利,以后他们这些部落发生了什么纠纷,也会由朝廷出面进行调解。

这些小部落能保住命就算不错的了,得知之后还能得到汉室的册封和保护后,不由得大喜过望,忙不迭的答应了下来。并在裴潜的暗示下,在上表的文书中主动提及是因为慑于大将军的虎威,才幡然悔悟主动归附汉室朝廷的。无形之中又提升了一次董璜的声望,毕竟连塞外蛮夷都因为畏惧大将军而主动上表归附了,这朝廷还不该好好嘉奖一番大将军吗?

裴潜是文化人,操刀子砍人肯定是比不上李傕他们这些杀才的,但他也想在大将军面前露脸啊!特别是在覆灭袁绍、收复幽州冀州,灭掉公孙度、收复辽东,又灭了两个敌国开疆拓土之后,这种想法就更迫切了。虽然并不是大将军亲自出手灭掉的,但徐晃、李傕都是大将军的人啊!也是大将军下达命令布置的作战任务,而且都是大将军打的基础,功劳自然也是要算到大将军身上的。这样一来大将军的功劳已经积攒的太多了,如今也必须要更进一步了。

这种时候裴潜觉得也该轮到自己出力了,自己灭不了国,还造不了势吗?剿灭叛逆,攻灭敌国、开疆拓土,扬威域外、三韩臣服,这些事情加起来,也足够让大将军的声望更上一个台阶了吧?

处理好这些部落的问题后,裴潜立刻将他们的文书呈送到朝廷去了,一起送过去的还有他和李傕的联名上书。大意是,在大将军的英明领导下朝廷成功剿灭了逆贼袁绍、公孙度,收复幽、冀、辽东之地,灭亡了扶余和高句丽,威服域外,这样的大功朝廷不加以赏赐实在是说不过去吧?

而这个消息自然也很快就传到了董璜的耳中,相比于张辽那边的战事,董璜现在更关心的是接下来自己要如何晋升。

董璜现在的官职、爵位和待遇是,大将军录尚书事、加侍中、持节、并州牧、绛侯(食邑万户),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从权力和待遇来看确实是位极人臣、独掌朝政的大权臣。

但权臣终归还是臣,离皇帝还差的远呢!何况自己权臣都还没有做到最高的位置。大将军虽然掌握实权,在地位上却还是低于太师、太傅和大司马这些上公的,仅仅比三公高罢了,如果没有那些殊礼,自己在待遇上都比不上之前的杨彪他们。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些权力极大的官职和彰显身份地位的殊荣,并不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董皓如今能继承的只有自己那食邑万户的绛侯爵位。

之前因为功绩和声望不够,自己一直按捺着,只是晋升为了大将军,现在也是时候更进一步将臣子走到头了。董璜将脑袋枕在甄宓的腿上,享受着甄宓小手的按摩,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发自内心的露出了笑容。

加九锡目的太明显,封公的话又太激进了,但进位相国总没问题吧?

相国并非是丞相,它起源于先秦时期,原先是叫相邦,比丞相的地位还要高,在设立之初丞相都不过是它的副手罢了。汉承秦制,自然也设立了相邦,不过为了避高帝的名讳,就改名为相国了。到目前为止只有汉初时有几个开国功臣当过相国,最后一个相国是吕雉的侄子吕产,吕家覆灭后,两汉三百多年时间中再无人任此职,直到自己的叔父董卓出任了相国,这个职位才重新出现。

这个职位有多厉害呢?这么说吧!它才是真正的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丞相也是它的小弟。它的权力不一定是最大,但地位绝对是所有官员中最高的(太师和太傅是因为有天子老师身份的加成)。而这官职在董璜的身上,那权力和地位就都是最高的!

除此之外,董璜还打算趁机再捞点其他的好处,不过此事也急不得,还要等李傕他们的上书传达到朝廷之后发酵一段时间,看看朝野的反应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