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平安四年,十二月二十,形形色色的考生们脸上神色紧张,兴奋,迷茫,崇敬不一而足,飘飘落下的小雪没有丝毫阻碍他们拿着准考证进入各个考点参加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

撇开偏远州县试卷送呈略有迟缓,考试时间略有延缓,这一天,大靖绝大部分地区的都拉开了全国统一的第一次高考雏形序幕。

叶繁猜想,他没有见过的,那个曾经恢复高考的冬天,大概和今日的大靖,今日的盛京差不多吧。

无数送考的父母们看着负责维持秩序的士兵核对信息后,将自家孩子带进了考场,直到声音消失,依旧驻足在外。

叶繁亲自到各个考点晃了一下,相同的场景在各个考点上演,已经非常有后世高考那味了。

卖馄饨,热汤饼的小摊贩,路边的食摊迎来了生意火爆,神奇的冬天,看一个个迎着风雪,下到十来岁的孩子,上到三四十的中年赴考途中为了饱腹来光顾下生意,觉得菩萨果然是不分年龄的。

漫度客栈中,自远方而来的克斯若挺拔的身姿立在客房落地窗前,正好将下方国学院考点的情形尽收眼底,脸色凝重地听着身后老管家似的下属报告着此刻盛京城,甚至是整个大靖朝正发生着一件什么样的大事。

全民考试!择优入学,通过考试者,自然前途无量。

更重要的是,这场考试面对的真的是靖朝所有百姓,那一天,他的车驾可真的是拉了一帮京郊县丞结伴要进京赶考的孩子,他们中最小的,竟然才十二岁。

这样的场面,克斯若完全不敢想象,偏那孩子信誓旦旦,声称大靖朝最年轻的秀才考过院试也不过十二岁,真是让他印象深刻。

克斯若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些年大靖在教育方面的政策,从承和皇帝时期推行的义务教育,再到这一次的全方位革新。

这一次,大靖朝廷着实下了大功夫,那位摄政王殿下甚至在礼部内成立了教育部,全权管辖所有通过认证的各级院校和所有的老师们,力求各方面保障工作切实落实到位,为此,据说摄政王和长公主破天荒联了次手,硬逼着户部点头,给教育部划拨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作为经费。

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记录,哪怕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知道一国教育重要,否则也不会有各级学政官员的存在,教育水平的高低更是各地方官重要的政绩考核,但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能一下子给教育发展划拨这么充足的资金。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让克斯若见识到了靖朝的强大。

或者,这个东方国度的强大,从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坐进义务教育的课堂里,就已经注定了,克斯若不由得如此想着。

而在他的祖国,教育却还是贵族的专属,平民百姓想要获得学习的资格,是无比艰难的一件事情。

轻叹口气,克斯若穿戴好着装,淡淡说道:“走吧,去鸿胪寺。”

……

……

三天的考试之后,包括叶繁在内的阅卷团队进入了疯狂的忙碌模式。出题时的忙碌没多少人看见,批卷的辛劳属实有目共睹,最忙的几个部门里大家心里不约而同都出了口气。

善恶终有报啊!

文轩殿,首辅办公职所一连被阅卷团队霸占了数天,光是京畿范围内就有四万出头的报考学生,哪怕知道这次考试的规模空前庞大,这个数字还是让满朝文武震惊了一把。

要知道这才仅仅是京畿地区而已,而这次的考试面向全国,以往科举,要单论京畿地区,人数也就万数出头,这直接翻了近四倍。

照这个比例,科举最多的一届,报考人数在两百七十多万人,要照这个数字参考,这场考试的人数规模怕是要破千万!

无数人倒抽一口凉气。

叶繁显得很兴奋,有什么比做出划时代壮举更让人心情激昂的事情呢?

其实他也不是非要参与批卷,义务教育搞了这么多年,理工学院都毕业了几届学生,还有杨奇这个人形计算机的挂逼在,拉出一个阅卷团队不算难事。

但叶繁也注意到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怨念,他倡导的这场大测验确实让无数人忙疯了,他也不好让自己看起来好像很闲的样子。

三天完成的考试,阅卷工作直接肝到了年节前三天,总算没让阅卷团队连年都没得过,有些心虚的摄政王殿下自掏腰包,给阅卷团发了加班和过年红包。

从闭关批卷的状态解封出来,叶繁这才知道,一伙来自远方的朋友已经在京城等待了许久。

可惜,他们的运气算不上好,刚刚忙完一通大事,又赶上年节庆典,谁也没兴趣陪老外加班,最多邀请他来看场春晚,只是这样的场合,明显是不适合商谈公事的,更何况外宾离主桌可不算近。

克斯若等了半天,才逮到一个跟女皇陛下与摄政王敬酒的机会。

叶繁饶有兴致打量了眼这位外国的王子帅哥,和苏东升一样二十出头的年纪,看着倒是壮实不少,五官棱角分明,敬酒互饮之后,叶繁贴近来人,低声耳语两句。

克斯若目光闪动,躬身一礼,恭敬退下。

面对杨漓月意味深长的眼神,叶繁摊手一笑:“好歹国朝第一次大考人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帮着忙活了一通,老家有亲人来了,安排下会面人之常情啊。这皇宫守卫森严,你还怕人跑了不成?”

克斯若,正是当今奥古斯曼帝国的二皇子,按辈分算,他还是萨妮娅的侄子。

杨漓月不置可否淡笑两声:“朕又没说什么。”

……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靠近皇子所的英才殿偏殿里,萨妮娅骤然瞧见亲人,不由自主想起当年还是叶院长的摄政王随口念的一句诗,顿时不禁热泪盈眶。

江南求学,进京深造,再进入天工院,说来她也是少小离家,只是还没等自己老大了回,倒先等来了记忆中还只有七八岁大的二侄子。

萨妮娅感慨万千,苦笑连连:“我真是认不出你来了,你和小时候长得真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