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拓跋余终于醒了过来,他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将整个家族葬送,如今,他不仅仅是魏国的前将军、虎纹铁骑统领还有他如今可是被封王了的。

(这里的拓跋余不是历史上的北魏第四位皇帝,由于刘义隆的穿越,使得很多轨迹都偏离了。)

拓跋余突然觉得颜师伯和刘义欣是故意扰乱他的心智,他自己都忘了,他至少是个郡王。

拓跋余叹了口气,虽然想明白了这些,但是他被罗枞压制,被刘义欣击败都是真的,这让他很是失落。

然而这个时候,拓跋余再次想起刘义欣和颜师伯的招揽,又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

他虽然在魏国有王爵,但是宗室之中,他的地位依旧不高。

不仅如此,不少宗室弟子不认为他也是拓跋皇族,这让拓跋余很是郁闷。

如今,这种感觉就像恶魔的低语一样,时时刻刻在告诫着他。

拓跋余突然拿起长枪,来到院中,发泄一般的挥舞起来,看似没有章法,但是却暗藏杀机。

拓跋余不像那些贵族和宗室一些子弟,他自幼学武,但是他从小就受到那些贵族子弟的欺负。

因为他的家族并不受重视,也没出过名臣名将,所以,拓跋余的家族虽然也姓拓跋,但是他的家族和魏国皇室早就没有了关系,就像后世,都是姓王,但是并不是一个家族的,只能说是五百年前是一家。

拓跋余直到大汗淋漓才停下来,他看着天空,心情沉重,他感觉的出来,魏国自从拓跋焘杀死崔浩开始就已经开始有了一丝衰败的迹象。

拓跋余心中不甘,但是一股无力感将他压的喘不过气,他知道,拓跋晃暂时在盛世,应当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在这个时代,注定不是主角。

原本的主角是拓跋焘和刘义隆,刘义隆和拓跋焘绝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对儿老冤家,两个国家实力相当,两人又都是第三任皇帝,年龄又相仿,几乎同时登基,又几乎是同时死的,就连死法也几乎差不多,都是被刺杀的,只不过刘义隆死在自己儿子手中,拓跋焘据说是死在宦官宗爱的手中,(这个说法存疑,还有记载,拓跋焘是坠马摔死的)纵观历史,绝对找不出第二对儿这样的皇帝对手。

然而,随着刘宋越来越强,曾经的崔浩主张的道教却让拓跋焘沉迷于修道,如今的拓跋谭依旧在云雾殿求仙问道,拓跋晃都见不了他几次。

如今,拓跋晃重用宗室和部分汉臣,这让古弼这些拓跋焘的旧将很是失落,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名臣名将都逃脱不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虏谍》,全诗如下:

明·汤显祖《牡丹亭—虏谍》:万里江山万里尘, 一朝天子一朝臣; 北地怎禁沙岁月? 南人偏占锦乾坤。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故事:

秦大士,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被乾隆皇帝御笔钦点为状元。

但乾隆皇帝怀疑他是秦桧的后裔,担心有辱朝廷名声,于是亲自召见秦大士,问道:“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秦大士趴在地上,汗如雨下,不知该如何回答:若如实相告,对前程不利;若是否认,便是欺君之罪,更对不起祖宗。

生死抉择关头,秦大士壮起胆子高声说到:“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大士不愧是大才子,机智过人,此言是说宋高宗是昏君,用的是奸臣,而乾隆是明君,用的自然是忠臣。此言一出,便流传后世,乾隆皇帝龙颜大悦,欣赏其过人才智,当即钦点秦大士为大清朝第43位状元。

虽然松高宗和乾隆相隔甚远,但是有很近的。

鳌拜:辅佐过皇太极、顺治、康熙。

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唐代的李绩、明代的张居正都是两朝或三朝元老。

如今,拓跋余感觉到,拓跋晃对于一些武将不满,所以,宗室之中很多人得到了重用。

拓跋余放下长枪,他终于释怀了,再次成为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拓跋余。

第二日,拓跋余再次率军出战。

“叫罗枞出来。”

拓跋余信心满满,这次,他要击败罗枞,他要一雪前耻。

然而,一个同样意气风发的青年将军来到将军阵前。

颜师伯,也使一杆长枪,他高声道:“拓跋将军,罗枞将军不忍打击将军,所以,由在下会一会将军。”

拓跋余有些不甘,但是随即释然了,颜师伯同样是名声在外,击败它也未尝不可。

随后,拓跋余不再迟疑,挺枪杀向颜师伯。

颜师伯也不含糊,持枪横扫。

带着破空之声的长枪让拓跋余一惊,他瞬间就判断出,这杆长枪的不俗。

随后,他将长枪竖起,挡下了横扫而来的攻击,接着长枪一抖,刺向颜师伯,颜师伯也不慌,一一化解了拓跋余的攻击。

几回合下来,二人几乎势均力敌,拓跋余也是重拾信心,越发的自信。

颜师伯则依旧沉稳,他知道,拓跋余是猛将,但是颜师伯属于敏捷型的武将,和拓跋余刚猛路数不同。

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拓跋余开始吃力了,他对颜师伯的难缠有了认知,他宁可和罗枞这样大开大合的武将对战,也不想和颜师伯这样的武对战,这让他有种错觉,好像每一枪都刺空了一般。

颜师伯的枪法飘忽不定,让拓跋余无所适从渐渐的有些体力不支。

颜师伯也停手,道:“拓跋将军,今日到此为止,在下和长沙王殿下所说还望将军考虑。”

随后,颜师伯策马返回本阵。

最后颜师伯说的声音不大,几乎只有他们二人可以听见。

拓跋余再次陷入迷茫。